更多>> 往期回顾
- 冰霜正惨凄,终岁常端正——刘祯《赠从弟·其二》
-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,方见手段。风狂雨骤时立得定,才是脚跟——钱镠《钱氏家训》
- 富贵不足以益,贫贱不足以损——王肃《孔子家语·五仪解第七》
- 石可破也,而不可夺坚。丹可磨也,而不可夺赤——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诚廉》
- 凡将相无种,圣贤豪杰亦无种,只要人肯立志,都可以做得到的——曾国藩《曾国藩家书》
- 人苟能自立志,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?——曾国藩《曾国藩家书》
- 读书志在圣贤,非徒科第——朱伯庐《治家格言》
- 始我来京师,止携一束书——韩愈《示儿》
- 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——诸葛亮《诫子书》
- 志当存高远——《诸葛亮集·诫外生书》
- 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——左丘明《左传》
- 人须要立志——杨继盛《杨忠愍公遗笔》
- 家之兴替,全不系乎富贵贫贱,存乎人之贤不肖耳——张履祥《训子语》
- 人之爱子,但当教之以悌弟忠信——陆九韶《家制·居家正本》
- 修身洁行,不为苟得——刘向《列女传·母仪》
- 披镜前踪,博览史籍,聚其要言,以为近诫——李世民《帝范》
- 爱子教之以义方,弗纳于邪。——司马光《家范·卷三》
- 古有胎教世子,朕则不暇。但近自建立太子,遇物必有诲谕——李世民《贞观政要》
- 夫风化者,自上而行于下者也,自先而施于后者也——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卷一·治家》
- 切须常加简束,令熟读经学,训以宽厚恭谨,勿令与浮薄者游处——《陆游家训》
冰霜正惨凄,终岁常端正——刘祯《赠从弟·其二》
〓 原文 亭亭山上松(1),瑟瑟谷中风(2)。
风声一何盛(3),松枝一何劲!
冰霜正惨凄(4),终岁常端正。
岂不罹(5)凝寒,松柏有本性!
(东汉·刘祯《赠从弟·其二》)
〓 注释 从弟,堂弟。(1)亭亭:耸立的样子。 (2)瑟瑟(sè):寒风声。 (3)一何:多么 。(4)惨凄:凛冽、严酷。(5)罹(lí):遭遇。
〓 译意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,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寒风。
风声是如此的猛烈,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!
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,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。
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?不,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!
〓 解读 刘桢(186—217),汉末诗人,建安七子之一,以五言诗著称。刘桢的诗刚劲挺拔,卓荦不凡。曹丕称“其五言诗之善者,妙绝时人”。《赠从弟》共三首,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。这是第二首。诗人以松柏为喻,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,经严寒而不凋。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,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。
全诗由表及里,由此及彼,貌似咏物,实为言志,借青松之刚劲,明志向之坚贞。起首二句,描绘松的高洁之态,动人情思,寒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。用“亭亭”标示松的傲岸挺立的姿态,用“瑟瑟”摹拟寒冷刺骨的风声。绘影绘声,筒洁生动。又以“谷中”映衬“山上”,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,并引发 三、四两句的胸怀抒发。两个“一何”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,一“盛”一“劲”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。五、六两句,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,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始终挺拔端正,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及其品性的价值。诗的意境格外高远,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。最后两句以一问一答作结。诗人由外而内,由表及里,既塑造了松树 “亭亭”、“端正”的外貌,又揭示了松树内在的本性,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,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。
这首诗名为“赠从弟”,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。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,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、情操。同时借松树的高洁以自勉,也借以勉励从弟,希望堂弟坚贞自守,承传家风,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耕读本性,不因处境艰苦而丧失孝廉本色。(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)